- 景士西;丁春荣;谭其猛;
一、用一般的套袋授粉法进行苹果和梨、和核果类桃、李、樱桃、山杏、山毛桃等组合的有性杂交可以获得杂交果实和种子。二、杂交的结实率因父本的种类而不同,苹果和梨(仁果类)杂交结实率、结种子率一般较苹果和桃、李、樱桃等核果类为大。三、母本苹果不同品种不同的自然及栽培条件下成功的可能性不同。因此在进行远缘杂交时应同时选几个品种作为母本,在不同年份连续进行较易获得成功。四、先授以远缘花粉隔四小时后再授以限量近缘花粉的混合授粉法所得结果不可靠。是否用延长间隔时间或采用丧失发芽力的近缘花粉的混合授粉法以促进杂交结实而不致引起差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五、用去雄后6天进行授粉的衰老柱头授粉法,似不宜用于一般杂交结实尚不很困难的苹果和梨之间的杂交,但用于苹果和某些核果类果树之间的杂交似有促进作用。六、以父本种类作砧木对母本进行教养影响的无性渐近杂交法显著地提高了苹果和梨远缘杂交的结实率。七、远缘杂种生活力弱,幼苗甚易夭折,一般从茎的基部或地下部分开始变褐,渐渐全株枯死。杂种部分植株表现父本梨或全新性状,表现这些性状的植株生活力尤为衰弱。如何克服杂种幼苗的夭折尚待继续研究。
1956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傅望衡;吴景敬;洪建源;
<正> 王顺同志是旅大地区栽培葡萄的能手。1955年他又一次获得旅大市特等劳动模范的称号。他的多主蔓整枝、复式篱架等方面的经验已有许多同志作了调查研究和总结。从1953年以来,他的经验在旅大地区就已经开始推广。最近外省各地也有许多人到旅大来向他学习。但是由于过去他的旧园(在旅大市岒前区,属旅大市地方国营第一农场21生产队所辖,王顺同志在该园经营葡萄生产工作历廿余年之久,多主蔓整枝和复式篱架等经验都是在此园创造的。)存在葡萄果实质量不好的问题。影响了群众更迅速的接受他的先进经验。为此,1955年我们在总结他的少主蔓整枝改为多主蔓的经验的同时,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今整理介绍如下:
1956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李志澄;胡文玉;赵暎;
<正> 一、试验的依据和方法在Н.В.Сабуров与М.В.АНТОНОЕ合著的「果蔬贮藏加工」中,作者介绍了一种他们研究成功的依靠冰雪冷却的贮藏所,即所谓「冰壕窖」(Траншея-ледник)。冰壕窖所依据的原理是在窖顶堆冰,藉空气自然对流而起冷却作用。Антонов等所建造的冰壕窖,主要构造如下:在固定式贮藏壕的顶部架梁与椽木,上铺防水层及泥土,做成窖顶;然后在窑顶上堆冰,冰层表面用绝缘物覆盖保护.窖顶设通风管,每2个通风管并列成一对,其中一个管子的下端与窖内天棚齐平,另一管则直达窖底;各个通风管的
1956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唐耀先;郭锡昌;沈亨理;蒋玉超;须湘成;郑筱英;
<正> 一、前言在1954年7月全国土壤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重新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问题。会议明确了土壤分类制度必须建立在土壤发生学的原则上。由于过去对我国各地土壤发生学的研究资料不足,当论及我国具体土壤分类制度时,见解分岐,感到困难。黑钙土的分类,即是一例。虽然对东北黑钙土,在解放前后都有调查研究,但对它的认识,可以说很不一致。例如解放前潘德顿曾经调查东北海伦、哈尔滨一带土壤,并
1956年01期 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 任明道;戴宗廉;朱永年;
1.利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螟产卵高峰,来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这个方法与自然界玉米螟大发生年份相近似,经过试验初步证明,在产卵高峰到来后,即行施用0.5%的666粉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幼虫,效果是显著的。2.666粉剂与液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幼虫,如果施药及时,则其药效相差不大。唯粉剂的施药适期,要比液剂的提早一些。最恰当的施粉期,是在田间卵块孵化率达到50%以上的时候。3.用666粉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幼虫,施药两次的,其施药期又■及时,它的效果与液剂灌心药防治相比较,几乎是相等。施粉一次其施药日期又恰当,与施粉两次相比较,效果相差不太远。4.本试验只有一年结果,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1956年01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 朱有釭;喻璋;吴友三;
1.经二年的试验证明,小麦种子经冷水温汤浸种后,充分干燥,在普通干燥室内贮藏达5个月以上,其发芽、出土、苗期生长及最终产量均不受影响。2.在潮湿情况下贮藏,种子的出土率即迅速降低。但温汤浸种后的种子对湿度的感应与一般种子无异。3.参加试验的三个东北地区小麦推广良种对于浸种与贮藏关系上所表现的反应一致。4.贮藏对温汤浸种的防病效果无影响。
1956年01期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韦石泉;张际中;
1.棉黄萎病病原菌,经鉴定后,采用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学名。2.最适本病原菌生育的培养基,以改良 Czepek's 组合和马铃薯培养基为最好,在这两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旺盛,经过4—5天后都能生很多分生孢子,并渐生成小菌核。3.本病原菌的发育温度以17°—28℃较好、其中尤以25℃最好。孢子发芽温度以15°—20℃篇最好、在1%葡萄糖液中发芽最好。但在灭菌水中发芽亦好,对营养的要求并不太高。4.本病原菌自苗期(具四真药)开始直至后期,皆能侵入棉株内部,其中尤以用孢子悬浮液于棉根附近接种的办法,得知在开花期至结铃期皆能显现较高的发病率、根据实验记载,在棉花生育期中,接种后一般8—16天左右即能现出病征,此比前人记载期限较早。
1956年01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畢志樹;
<正> 1954年4月至8月作者于熊岳果树区,对果树病害进行调查,记载其症状,并鉴定病原等。1955—1956年又继续调查补增1954年未解决的一些病害。由于调查时间较短,面积又不够广,加之作者业务水平不高,鉴定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大家指正。这次调查和研究工作是在吴友三教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特在这里致以深切的感谢。本文主要根据篇末所附的参考文献鉴定的。
1956年01期 6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景士西;丁春荣;谭其猛;
一、豌豆、蚕豆能在0°—20℃以至20℃以上的温度下通过春化阶段。二、在这温度范围内10℃较0℃.适合,看来较高的温度比10℃.更为适合。三、种子春化处理在提早现蕾方面的效应,迟播较早播显著,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显著。四、萌动种子在0°—10℃.人工春化处理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发育需要20—25天以上。五、在植株状态和田间条件下比在萌动种子状态春化处理条件下进行春化阶段发育较为迅速,从春到夏田间通过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时期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缩短。六、对于豌豆蚕豆种子春化处理在提前现蕾方面的效应问题提出了「处理效应的大小决定于植株出土后必须补行春化阶段发育的时间和植株积累光照階段发育及形成繁殖器官所需特定营养物质的必要时间的相对长短」的假定。
1956年01期 8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傅望衡;
<正> 苹果栽培在东北的南部地区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在栽培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群众中也存在着丰富的经验。辽南果树增产技术调查组在运方面进行了三年的调查总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在修剪方面的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技术推广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使今后工作能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辽南地区在过去几年中(主要在1948—1952年)曾经普遍推广以醣氮率(C/N 率)为根据的「四级树」的理论和以中坚点为基准的助势、减势、缓势剪法。这些名词已
1956年01期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 朱道华;
<正>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以来,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方面作了很多重大的措施,如加强机器拖拉机站工作;重申在农业中贯■物质利益原则的重要性;大力发展落后的畜牧业和马铃薯及蔬菜作物等部门;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及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以增加谷物产量:以及在一九五五年二月颁布的「关于改变农业的计划工作的决议」等等重大措施。这些重大措施的实现就必然会引起苏联农业的急剧的高涨,促使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工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从而能满足居民对消费品、及轻工业对原料的日益迅速增长的需要;从而也必将大大的提高集体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1956年01期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傅望衡;邓济飞;
<正> 随着葡萄栽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地需要大量苗木,然而目前苗木质量不高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以致苗木栽植后生育不良且成活率低。经验证明:除了改进苗圃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外,在扦插前对葡萄插条进行各种处理也可以提高苗木质量。本试验比较了几种常用的插前处理方法,兹将初步观察结果摘要说明如下。
1956年01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 傅淑云;谢淑仪;张梓琴;
<正> 本试验于1953年配合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三年来进行了下列几项研究,初步结果如下:病菌生理:1953—1954年通过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酸度等的研究,结果是病菌在25℃和 pH5—7的条件下,在组合培养基上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越冬调查:1953—1955年,通过室内和田间地上及地下等不同越冬场所的处理,与不同时期的分离及接种调查,查出病菌越冬5—6个月后仍然保持其存活力。在地下越冬者随土壤深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深度15厘米与20米时,病菌存活力较弱。
1956年01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吴友三;朱有釭;
<正> 玉米乾腐病为我国对内对外检疫病害之一。本病能诱致苗期、成株和贮藏中的损失。病菌能侵害幼芽、幼苗地下部分和成株的根、茎、节、叶鞘、穗埂、苞叶、果穗和种粒等。据前人报告,我国云南和四川均有本病发生;但在东北区尚为首次发现。本文系报告其发现的情况和它的种属。病害的分布:此次只调查了辽宁省五个县市,即彰式县章古台、安东市五道沟子、凤城县郊区、本溪市草河口及潘阳市东陵等县区。在上述五处均发现有玉米乾腐病发生。1956年6月2日在章古台于玉米根槎中采得带有分生孢子器的标本。嗣后于6月21日至
1956年01期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