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洪涛;贺荣涛;张一峰;任立军;范庆锋;虞娜;张玉玲;张玉龙;
[目的]灌溉是设施作物获取水分的主要途径,不同灌溉方式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除了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胶结物质的种类和形态也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为设施农业水分调控、改善设施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连续12年采用不同灌溉方式(滴灌、渗灌和沟灌)进行番茄(华粉5号)栽培的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0~4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通过湿筛法对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分析发现,滴灌处理显著增加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并降低平均重量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滴灌处理显著增加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微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也有所提高。冗余分析对团聚体相关有机碳的解释率为82.09%,其中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微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是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标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有机碳。[结论]长期设施耕作条件下,滴灌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
2025年04期 v.56;No.23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 孙媛媛;顾闻琦;吴迪;修立群;唐亮;张伟明;陈温福;
[目的]探明生物炭在我国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主要因子及调控途径。[方法]检索、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评估生物炭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土壤性质、生物炭特性及农艺措施等主要因子对生物炭效应的影响及贡献。[结果]生物炭还田可以使我国水稻产量平均提高9.70%,氮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2.00%。生物炭的材质、C/N、p H值和制备温度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中秸秆和壳类生物炭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对于不同水稻土壤,生物炭在碱性(p H>7.5)、酸性(p H<6.5)和细质、中等质地土壤中的作用效果最显著。而在生物炭还田后,剂量和时间效应明显,施用量与作用效果呈正相关(在施炭量>10 t·hm~(-2),增产效应显著),但随还田时间延长而效应减弱。同时,农艺措施也会影响生物炭的还田效果,在干湿交替和高氮肥(>250 kg·hm~(-2))栽培条件下,生物炭的作用最显著。对于不同稻作区而言,生物炭在南方稻作区的作用显著。进一步的机器学习分析表明,影响生物炭还田效应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壤性质>生物炭特性>农艺措施。[结论]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应用生物炭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统筹生物炭材质、剂量、农艺措施及应用土壤的性质,可实现水稻增产提(氮)效,为促进我国水稻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56;No.237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董守坤;孙继轩;孙铭蔚;马玉玲;周欣宇;曲志鹏;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目前在国内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秸秆还田作为一种环保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豆种植中。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无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始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大豆各部分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寻找最佳施用浓度。[方法]选取两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黑农84、垦丰16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组,设置5个不同浓度(5,6.67,10,20,4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于大豆始花期进行喷施。R2、R3、R6共3个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叶柄的干物质积累量,待收获后测定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荚数、无效荚数、百粒重、产量等指标。[结果]喷施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后,黑农84底荚高度达到最低值15.76 cm,垦丰16底荚高度达到最低值16.03 cm,二者均差异显著;黑农84的无效荚数达到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有效荚数、总荚数、理论百粒重、实收百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和单株粒重达到最高值且差异显著,分别增加11.31%、43.66%、11.88%、13.58%、12.38%、15.95%和14.27%;垦丰16的株高、理论百粒重、实收百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和单株粒重达到最大值,分别增加11.41%、8.68%、8.84%、13.67%、12.48%和15.77%。两品种大豆各部分干物质积累均在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下达到最高值。[结论]施用油菜素内酯可以降低大豆底荚高度,增加大豆株高、有效荚数、总荚数、地上部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和产量,10 mg·L~(-1)为油菜素内酯的最佳施用浓度。
2025年04期 v.56;No.237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申玉华;李晓兰;刘敬红;周玉雷;孙春翔;杨帆;刘冰;赵洲;
[目的]旨在评估21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具有高产和优质特性的品种,为区域牧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对21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等生产性能指标,以及粗蛋白质含量、粗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等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分析不同品种的综合表现和分类情况。[结果]生产性能方面,龙牧803的年均越冬率最高(98.83%),WL440最低(74.00%);WL363HQ的年均株高最高(189.99 cm),WL319HQ最低(163.43 cm);4020MF的年均鲜草产量最高(52.17 t·hm~(-2)),驯鹿最低(34.14 t·hm~(-2));新牧4号和4020MF的年均干草产量最高(14.34 t·hm~(-2)和14.32 t·hm-2),驯鹿最低(9.96 t·hm~(-2));WL326的年均鲜干比最高(3.57),WL354HQ最低(3.22)。营养价值方面,龙牧803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23.03%),WL363HQ最低(20.78%);新牧4号的粗蛋白质产量最高(3.27 t·hm~(-2)),驯鹿最低(2.25 t·hm~(-2));龙牧806、WL326、巨能Ⅱ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72%),WL440最低(1.55%);WL298的灰分含量最高(10.59%),公农1号(9.59%)和驯鹿(9.54%)最低。基于12个表型性状分析,可将21个品种划分为高产优质品种、中产低质品种和低产中质品种3类。[结论]综合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分析,新牧4号和4020MF表现最佳,兼具高产和优质特性,适宜在敖汉地区推广应用,以提升当地牧草生产效益和饲草供给能力。
2025年04期 v.56;No.237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刘洪彬;杜欣雨;董秀茹;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政策文件量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从时间演变来看,2010-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率总体上大幅度降低,可主要分为2010-2016年波动下降阶段、2016-2018年急速下降阶段、2018-2020年轻微回弹阶段。从空间特征来看,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差异格局显著,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内蒙古北部的高-高集聚区和黑龙江中部的低-低集聚区。从驱动机制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具有负向影响。其次是土地流转和粮食补贴两大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在不同地区作用不同,北部起抑制作用,南部起促进作用,粮食补贴政策整体上呈抑制作用。[结论]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相关政府部门应确保耕地首要功能用于粮食生产的同时,强化耕地对粮食种植的政策扶持,并根据农产品供求与发展优势调整区域布局。
2025年04期 v.56;No.237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 刘丽颖;张梦;谷薇薇;许鹏;董英豪;王玲;赵实;王红博;李想;魏亚伟;
[目的]以辽西北风沙区典型的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林农复合模式的选择及管理、土壤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辽西北风沙区3种典型的林农复合模式,即樟子松-花生复合模式、杨树-花生复合模式、桑树-花生复合模式,并以传统农耕模式—花生农田作为对照,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借助土壤质量指数对其土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土壤物理特性方面,3种林农复合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均高于花生农田,土壤容重反之,花生农田最高,为1.56 g·cm-3;4种不同模式下的土壤pH值均呈酸性,其中桑树-花生复合模式最高,为6.46;辽西北风沙区土壤以砂粒为主,4种不同模式中桑树-花生复合模式砂粒含量最低,为70.18%,且桑树-花生复合模式与传统花生农田相比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2)土壤养分方面,3种林农复合模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花生农田,其中桑树-花生复合模式有机碳含量增幅最高,为111.65%,樟子松-花生复合模式次之,为71.64%,杨树-花生复合模式为57.54%;3种林农复合模式土壤中的全氮、全磷、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高于花生农田,其中以桑树-花生复合模式表现最好。3)土壤质量方面,综合土壤物理特性与土壤养分的指标可知,3种林农复合模式的土壤质量均高于传统花生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数SQI线性模型(SQI-L)排序为:桑树-花生(0.75)>樟子松-花生(0.59)>杨树-花生(0.51)>花生农田(0.23);非线性模型(SQI-NL)排序为:桑树-花生(0.58)>樟子松-花生(0.52)>杨树-花生(0.47)>花生农田(0.38)。[结论]辽西北风沙区林农复合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分形维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粗砂粒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含量,有效提高了土壤质量,这为该地区林农复合模式的选择及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5年04期 v.56;No.237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 丁磊;孔祥文;高谢雨;
[目的]探究不同更新树种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更新树种,为辽东山区大面积日本落叶松人工纯林复层化诱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辽东山区34 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均匀间伐后在林冠下人工更新不同树种(包括红松、水曲柳和红松—水曲柳1∶1混交)形成的复层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不同更新树种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冠下更新不同树种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并可改善土壤酸化问题。其中林下更新水曲柳的效果最好,土壤pH值、全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含量均为最高。红松水曲柳混交更新的效果次之,土壤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在4组中最高。4种处理中土壤细菌OTUs总数差异较小,且3种更新方式的细菌OTUs总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所降低,而更新水曲柳、更新红松和混交更新土壤真菌OTUs总数相较于对照组分别增加373.7%、121.3%和72%,表明不同林下更新树种均可以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其中林下更新水曲柳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提升最大。测序得到9个细菌优势菌门和5个真菌优势菌门,其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而担子菌门、被孢霉门、罗兹菌门、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冠下更新红松和水曲柳有助于提升土壤质量,其中林下更新水曲柳效果最好,红松—水曲柳混交更新效果次之,更新红松效果较差。
2025年04期 v.56;No.237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刘德军;高亚男;董译隆;王俊潇;
[目的]为了解决大量的园艺剩余物被随意丢弃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北方寒冷地区全天候条件下的迅速升温发酵,获得有机肥料。[方法]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园艺剩余物发酵罐进行整体结构设计和关键部件选型。以马铃薯茎叶粉碎物料为例,进行泊松比、密度、剪切模量等离散元仿真参数测定,以搅拌转速、搅拌叶片安装角度、搅拌叶片个数为试验因素,以物料搅拌均匀度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离散元仿真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结果]在搅拌转速30 r·min~(-1)、搅拌叶片安装角度45°、搅拌叶片个数9个情况下获得的平均搅拌均匀度系数为0.13。根据仿真结果的较优参数进行样机制作和发酵试验,对发酵完成的有机肥料按照NY525-2021标准进行检测:有机质质量分数68.7%、总养分6.3%、pH值7.2、种子发芽指数82.3%,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设计的发酵罐使鲜湿类园艺剩余物发酵时间缩短为7.5 d。[结论]该研究为相关机械设备的研制与生产提供参考,对园艺剩余物的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56;No.237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李光;徐笙凯;
[目的]针对ZJ17卷接机组的风室烟丝仿真模型结构不完善、离散元仿真结果准确度较差的问题,根据烟丝运动特征对其结构模型进行优化。[方法]通过长度筛选将烟丝分为长丝、中丝、短丝3类,对长丝依据形状分类为标准长丝、部分较粗长丝、部分较细长丝、多分叉长丝4类。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4类长丝、中丝、短丝烟丝结构进行抽样建模,采用EDEM软件进行离散元仿真。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长丝结构与长丝进入风室位置、在吸丝带上停留时间、吸丝带对长丝的吸附力之间具有负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098,-0.986,-0.293。同时在长丝频率统计中发现8.6%的标准长丝、13.1%的部分较粗长丝、13.7%的部分较细长丝和10%的多分叉长丝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异常。[结果]基于统计的异常长丝频率和长丝形状与运动情况的相关性构建长丝结构模型,模型中标准长丝、部分较粗长丝、部分较细长丝与多分叉长丝的长度比例约为2∶3∶3∶2。导入优化后长丝模型、中丝模型、短丝模型,在风室仿真中进行压力计算,发现结果平均准确率增加3%,平均节约时间达33.8%。[结论]在风室环境下基于烟丝运动特征优化了烟丝模型结构,优化后模型在准确率和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原模型,为烟丝运动仿真提供了有效的模型参考。
2025年04期 v.56;No.237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乔世成;潘春宇;白明宇;党珊珊;赵晨雨;王国忱;
[目的]针对复杂背景、多变环境和多尺度目标下的石榴病害检测识别精度不高、泛化能力不足、特征提取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石榴病害检测模型MBC-YOLOv10n。[方法]首先,在YOLOv10n模型的所有C2f中通过融合混合局部通道注意力机制(MLCA),增强模型对石榴病害特征的敏感性,提高检测病害的精确度。其次,考虑到石榴病害的多变性和多尺度的特征,结合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通过不同尺度特征融合,在不增加参数的同时提升模型的精确度和召回率。最后,加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通过空间和通道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复杂背景的抗干扰能力。[结果]MBC-YOLOv10n的平均精度均值(MAP50)较原模型提升1.3%,达到90.1%,精确度(Precision)较原模型增加2.4%,达到90.5%,召回率(Recall)较原模型增加2.0%,达到88.4%,MAP50~95较原模型提升5.0%,达到57.9%,参数量仅为2.9 M,对石榴病害的检测能力明显增强。MBC-YOLOv10n模型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度,且参数量较少,在保证高精度检测的同时,具备轻量化特性。[结论]改进后的MBC-YOLOv10n能够的在自然环境下有效检测石榴病害,兼顾高精度、轻量化,为智慧农业中石榴病害的早期预警与精确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续病害检测模型的优化与应用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56;No.237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 张志祥;杨荣杰;李炫乐;赵世纪;吴沛琪;
[目的]当前玉米生产中,传统药肥施用方式存在农药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且单一化学防治易导致蚜虫抗药性增强。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发氨基酸基0.2%氟啶虫酰胺药肥一体化产品,通过滴灌系统实现药肥协同增效,旨在提高农药利用率,同时促进玉米生长。[方法]以商品药滴灌为对照,采用根部扫描法、直接测量法和抽样调查法,系统评价药肥一体化产品对玉米农艺性状、生物量及田间蚜虫防效的影响。[结果]药肥产品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叶片数、株高、茎宽以及地上部分鲜重与干重相较于商品药滴灌均有明显提升。蚜虫防治方面,第7天防效相较于商品药分别提升22.34%与10%,第30天仍分别保持63.33%与84.67%的防效,明显高于商品药(P<0.05)。[结论]氨基酸基0.2%氟啶虫酰胺药肥一体化产品通过滴灌系统施用,可有效协调玉米生长与蚜虫防治,在新疆膜下滴灌系统中具有显著应用优势。研究结果为药肥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56;No.237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吴艳;朴美兰;刘孝良;张禹;黄静雅;宋策;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和槲皮素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而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下降幅度不显著;绿原酸、总黄酮、ABTS、α-糖苷酶抑制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总黄酮和α-糖苷酶抑制率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而绿原酸和ABTS上升幅度不显著。霜前各成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经霜后打破这种平衡,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与其他成分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经霜后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槲皮素,经霜后,桑叶中的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02 mg·g~(-1),并有2个桑树品种中的槲皮素含量为0.00 mg·g~(-1);受霜影响较小的是DPPH和绿原酸,霜前后分别升高5.19%和下降6.53%。[结论]霜前后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变化为食药用专用品种选育及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霜后α-糖苷酶抑制率在部分品种中有较高的含量,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2025年04期 v.56;No.237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王福红;夏咏;丁宁;吕毅;赵兰兰;王紫洋;
[目的]甜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厘清其增产格局演化规律和驱动因素对优化甜瓜生产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LMDI、空间马尔科夫链、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探析了2000-2022年中国甜瓜增产格局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2年甜瓜产量和种植规模均呈现波动中增加的态势,甜瓜增产格局具有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甜瓜增产格局演化呈现明显的“等级锁定”效应。单产和种植面积对甜瓜增产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53%和55.47%,全国和多数省域甜瓜增产贡献是由单产和种植面积共同主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及化肥施用量是推动甜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推进甜瓜单产提升的内涵式增产路径,创新推广甜瓜简约化的栽培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2025年04期 v.56;No.237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 回彦霖;王金峰;王瑞东;初宇航;
[目的]北方寒地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等不合理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土壤污染。为实现精准施肥,高光谱技术凭借其无损检测、快速响应的优势,可通过监测作物冠层氮素含量动态为变量施肥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已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核心技术支撑。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光谱数据获取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数据迁移性差,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低等问题。[方法]开发一种深度学习迁移模型用于水稻氮素高光谱反演与迁移学习。以寒地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持式高光谱成像仪采集水稻高光谱数据。为实现模型在不同作物间的泛化能力,建立水稻-小麦跨作物数据集,进一步探究水稻与小麦生理规律共性。通过比较反向传播网络、随机森林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3种回归模型在水稻氮素反演中的应用,发现1DCNN性能最佳。基于1DCNN网络结构,结合迁移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Nitro-DTL模型,用于探究不同作物间的氮素预测精度。[结果]Nitro-DTL以小麦为源域的最佳预处理下的R2较直接迁移学习提高59.39%。结合边缘分布自适应对深度迁移学习模型进一步优化,其协同模型(TCA-Nitro-DFTL)表现最优,小麦为源域时其最佳预处理下的R2达到0.690,较直接迁移学习提升109.09%。[结论]该成果对于处理特征分布不同的数据集具有重要意义,为跨作物种类的精准农业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56;No.237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 周利平;辛婷;苏红;
[目的]探究如何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助力家庭农场突破认知、资金和市场困境,进而破解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难题。[方法]运用启发式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针对江西省378份家庭农场的研究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研究政府补贴、政府投资和政府监管等单一政策工具及其不同形式的政策组合对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不同政策工具组合对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采纳行为影响显著,“补贴—投资”“补贴—监管”“投资—监管”及“补贴—投资—监管”等政策工具组合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并且,政策工具组合效应在农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且融资能力较弱的家庭农场中更为突出。[结论]各地应加大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多管齐下打好政策组合拳,同时充分考虑家庭农场属性差异,实行精准化支持,以有效促进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采纳行为。
2025年04期 v.56;No.237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王振华;司晨;白冰;江金启;
[目的]准确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深化改革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2013-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结合两阶段回归法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入市改革试点政策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一缩小效应随着政策实施年份的增加作用效果愈加明显;入市改革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地方公共财力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与人口规模异质性,从不同地区视角来看,西部地区作用相对显著,而东部和中部作用效果不明显;从不同人口规模视角来看,小规模作用效果不显著,大规模和中规模作用显著,且大规模县的效应强于中规模县,并随人口规模扩大而递增。[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入市改革试点政策的经济效应,为推动入市改革举措有序进行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025年04期 v.56;No.237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