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4
微信公众号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创办日期:1956年6月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刊期:双月刊
电话:024-88487083
Email:syndxb@126.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34/S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1700
网络首发
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邹洪涛;贺荣涛;张一峰;任立军;范庆锋;虞娜;张玉玲;张玉龙;[目的]灌溉是设施作物获取水分的主要途径,不同灌溉方式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除了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胶结物质的种类和形态也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为设施农业水分调控、改善设施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连续12年采用不同灌溉方式(滴灌、渗灌和沟灌)进行番茄(华粉5号)栽培的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0~4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通过湿筛法对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分析发现,滴灌处理显著增加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并降低平均重量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滴灌处理显著增加20~4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微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也有所提高。冗余分析对团聚体相关有机碳的解释率为82.09%,其中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微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是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标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有机碳。[结论]长期设施耕作条件下,滴灌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
生物炭对中国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孙媛媛;顾闻琦;吴迪;修立群;唐亮;张伟明;陈温福;[目的]探明生物炭在我国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主要因子及调控途径。[方法]检索、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评估生物炭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土壤性质、生物炭特性及农艺措施等主要因子对生物炭效应的影响及贡献。[结果]生物炭还田可以使我国水稻产量平均提高9.70%,氮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2.00%。生物炭的材质、C/N、p H值和制备温度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中秸秆和壳类生物炭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对于不同水稻土壤,生物炭在碱性(p H>7.5)、酸性(p H<6.5)和细质、中等质地土壤中的作用效果最显著。而在生物炭还田后,剂量和时间效应明显,施用量与作用效果呈正相关(在施炭量>10 t·hm-2,增产效应显著),但随还田时间延长而效应减弱。同时,农艺措施也会影响生物炭的还田效果,在干湿交替和高氮肥(>250 kg·hm-2)栽培条件下,生物炭的作用最显著。对于不同稻作区而言,生物炭在南方稻作区的作用显著。进一步的机器学习分析表明,影响生物炭还田效应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壤性质>生物炭特性>农艺措施。[结论]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应用生物炭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统筹生物炭材质、剂量、农艺措施及应用土壤的性质,可实现水稻增产提(氮)效,为促进我国水稻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秸秆还田条件下喷施油菜素内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董守坤;孙继轩;孙铭蔚;马玉玲;周欣宇;曲志鹏;[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目前在国内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秸秆还田作为一种环保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豆种植中。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无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始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大豆各部分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寻找最佳施用浓度。[方法]选取两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黑农84、垦丰16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组,设置5个不同浓度(5,6.67,10,20,4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于大豆始花期进行喷施。R2、R3、R6共3个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叶柄的干物质积累量,待收获后测定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荚数、无效荚数、百粒重、产量等指标。[结果]喷施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后,黑农84底荚高度达到最低值15.76 cm,垦丰16底荚高度达到最低值16.03 cm,二者均差异显著;黑农84的无效荚数达到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有效荚数、总荚数、理论百粒重、实收百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和单株粒重达到最高值且差异显著,分别增加11.31%、43.66%、11.88%、13.58%、12.38%、15.95%和14.27%;垦丰16的株高、理论百粒重、实收百粒重、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和单株粒重达到最大值,分别增加11.41%、8.68%、8.84%、13.67%、12.48%和15.77%。两品种大豆各部分干物质积累均在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下达到最高值。[结论]施用油菜素内酯可以降低大豆底荚高度,增加大豆株高、有效荚数、总荚数、地上部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和产量,10 mg·L-1为油菜素内酯的最佳施用浓度。
21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申玉华;李晓兰;刘敬红;周玉雷;孙春翔;杨帆;刘冰;赵洲;[目的]旨在评估21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具有高产和优质特性的品种,为区域牧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对21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等生产性能指标,以及粗蛋白质含量、粗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等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分析不同品种的综合表现和分类情况。[结果]生产性能方面,龙牧803的年均越冬率最高(98.83%),WL440最低(74.00%);WL363HQ的年均株高最高(189.99 cm),WL319HQ最低(163.43 cm);4020MF的年均鲜草产量最高(52.17 t·hm-2),驯鹿最低(34.14 t·hm-2);新牧4号和4020MF的年均干草产量最高(14.34 t·hm-2和14.32 t·hm-2),驯鹿最低(9.96 t·hm-2);WL326的年均鲜干比最高(3.57),WL354HQ最低(3.22)。营养价值方面,龙牧803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23.03%),WL363HQ最低(20.78%);新牧4号的粗蛋白质产量最高(3.27 t·hm-2),驯鹿最低(2.25 t·hm-2);龙牧806、WL326、巨能Ⅱ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72%),WL440最低(1.55%);WL298的灰分含量最高(10.59%),公农1号(9.59%)和驯鹿(9.54%)最低。基于12个表型性状分析,可将21个品种划分为高产优质品种、中产低质品种和低产中质品种3类。[结论]综合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分析,新牧4号和4020MF表现最佳,兼具高产和优质特性,适宜在敖汉地区推广应用,以提升当地牧草生产效益和饲草供给能力。
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刘洪彬;杜欣雨;董秀茹;[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政策文件量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从时间演变来看,2010-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率总体上大幅度降低,可主要分为2010-2016年波动下降阶段、2016-2018年急速下降阶段、2018-2020年轻微回弹阶段。从空间特征来看,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差异格局显著,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内蒙古北部的高-高集聚区和黑龙江中部的低-低集聚区。从驱动机制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具有负向影响。其次是土地流转和粮食补贴两大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在不同地区作用不同,北部起抑制作用,南部起促进作用,粮食补贴政策整体上呈抑制作用。[结论]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相关政府部门应确保耕地首要功能用于粮食生产的同时,强化耕地对粮食种植的政策扶持,并根据农产品供求与发展优势调整区域布局。